马斯克的最新警告:短视频算法会「吃掉」孩子的大脑
本文来源:公众号“谷雨星球”大家好,我是卷卷兔。一到假期,地铁上、商场里,甚至图书馆,都随处可见捧着手机刷短视频的孩子。过年更是如此,孩子们人手一部手机,安安静静各刷各的。从两三年前短视频开始风靡全球,就已经引起了各国家长的警觉。连马斯克和抖音海外版Tiktok首席执行官周受资,都对自己的孩子下了「禁令」。他们的担忧不是多余的。最新的研究发现:年龄越小,就容易越迷上短视频。加上大脑负责自控的模块需要25岁才发育成熟,青少年极其容易早早被短视频的算法「吃掉」大脑:看短视频和玩老虎机这种赌博行为一致,激活的都是和大脑中成瘾行为相关的部位,导致专注力和记忆力受损。外媒甚至挖出了短视频公司的内部文件,称算法会刻意将有害的内容推送给孩子,造成无法控制的影响。■马斯克曾说,之前对孩子的管束没有那么强,以后会加强约束,「因为算法会控制孩子的大脑」01「我们这是在给大脑下毒」也许你已经从很多地方看到「刷短视频损害大脑」这样的结论了,但具体如何损害,可能不是每一个人都清楚。2021年一篇发表在神经科学领域顶级期刊Neuro Image的论文,曾登上世界各大新闻网站的头条,因为这是第一项对正在观看短视频的大脑进行影像扫描的研究。而且,这个研究的几位作者来自浙江大学,大脑被扫描的30位被试学生也是浙大的。这个研究很有意思。首先,研究者用20个问题的问卷,调查了这30位年轻人的短视频使用情况,确定他们的依赖程度。接着,就让30名被试在大脑监测的情况下,开始刷视频。还不是随便刷视频,研究者给每个人准备了两类,都长达6分钟:第一类被称为GV,相当于你刚刚注册短视频APP,还一个视频都没刷过,算法完全不知道你喜好什么,就按照大众喜好推荐短视频,非常随机。第二类叫做PV,相当于你已经刷了很久,算法对你的喜好一清二楚,能精准推送你喜欢的个性化短视频,比如我平时爱看小猫小狗、美妆运动,这次要刷的PV就都是相关内容。那么,人们在刷短视频时,大脑发生了什么变化呢?结果发现,当我们刷到为我们特别定制的PV时,大脑中奖励系统的某些部位会被激活。而且,这个部位的神经元释放多巴胺(一种在大脑奖励中心发挥作用的神经递质),我们会得到一种幸福或欣快的感觉。也就是说,算法不断为我们送上爱看的短视频时,我们会觉得被好好款待了,从大脑到身心都充满了舒爽的感觉。「我们有无穷无尽的即时快乐,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。」■国外已经有了专属名词「Tiktok brain」,用来形容短视频沉迷的大脑人一旦品尝到多巴胺的美妙感觉,就会周而复始地持续追求更多,花更长的时间刷视频。曾经有个研究短视频的神经科学家说,为了研究她下载了一个TikTok ,注册为新用户,并开始观看里面的 15 秒短视频。「一个小时后,我重新浮出水面,摇了摇头,想知道我的下午去哪儿了。我第一次刷视频就上瘾了」。一旦视频停止,多巴胺就会停止。而我们那已经适应了高度多巴胺释放的大脑,就如同在最高处戛然而止的过山车,心情一落千丈,继而就可能开始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。就这样,你的大脑被短视频劫持了。而成瘾会导致额叶皮层的结构萎缩,让大脑缩小。2018年另一项研究发现,每天使用智能手机超过 7 小时的 9-10 岁儿童的大脑会出现可见萎缩。如果你的孩子也爱刷视频,不妨回想一下:当我们喝令孩子必须放下手机去学习时,他们是否同样无法停止?或在被抢走手机后急躁不安,即便坐在了书桌前也一个字都看不进去?国外的技术专家给了一个形象比喻:「就像我们让孩子们住在糖果店里,然后我们告诉他们不要理会所有的糖果,吃一盘蔬菜」。为了守卫多巴胺,有的孩子藏起手机,等家长睡了在被窝里摸黑看,视力急剧下降家长却毫无察觉。还有孩子,被妈妈强行收走手机之后气急败坏,对妈妈拳打脚踢,失去理智。我很不希望用「下蛊」这个词来形容孩子,但拥有「短视频大脑」的孩子,正如被人工智能下了蛊一样,很难从光怪陆离的虚拟世界中拉回来。有网友在读了研究之后表示脊背发凉:「我们这是在给自己和孩子的大脑下毒」。■前段时间一个男孩因为妈妈抢走了手机,而在地铁站暴打妈妈,甚至把妈妈按在墙上锁喉,后来被民警拉开02「现在的孩子连5分钟的题目都无法思考」10秒的短视频就能引爆上百万的流量,一遍遍在男女老少的手机里传播,反倒是单片40分钟以上的纪录片、电视剧、电影,并没有令人痴迷到停不下来的程度。为什么短视频是在这几年越来越火?先看一组数据:YouTube 上大约 94% 的前贴片广告在前 5 秒后不久就会被跳过。TikTok调查的用户中有近50%表示,超过1分钟的视频是「有压力的」。我们小时候30秒的广告是常态,如今大多数广告最多只有15秒。没错,人们的专注时常越来越短了——有数据证明,2000年时,人类的平均注意力持续时间是12秒,20年后的今天已经下降到8秒。而短视频的出现,恰好迎合了这个注意力短暂的大环境,又进一步缩短了我们所剩无几的专注力。有人调查后发现,2022 年早些时候,Tiktok曾推出了长达10分钟的较长视频格式,但营销人员意识到,超短视频仍然是年轻观众最吸引人的内容类型。于是这两年,Tiktok视频的最佳长度大约在21-34秒之间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对于正在读书,将用人生前18年不断学习、考试和升级打怪的孩子来说,仅仅十几秒的专注力,带来的是灾难级别的后果。正如前段时间我看到的一则来自高中老师的肺腑心声:现在的孩子连5分钟的题目都无法思考了。更有国外的一位大学教授感叹,当她问起学生「毕业后的五年计划是什么」时,学生们看着他,就像他疯了一样:「五年计划?你在说什么,这就像一个亿万年!他们甚至无法将五年计划概念化,他们只能想到几十秒、几分钟和几天以后的事。」专注力太差的孩子,记忆力也有可能受到牵连。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就做过一个实验,他们招募了80名年轻人,让他们做了一些记忆任务。他们发现,任务早期时如果大脑不专注,那么记忆任务完成度也会不好。此外,科学家还发现那些专注力不好的人,往往都是重度媒体多任务处理者。比如,一边聊着微信,一边刷着视频,同时背景音里还放着音乐。之前就有许多研究表明,重度媒体多任务处理与短期和长期记忆的减少,以及多动症、走神、冲动,和入睡困难相关。我们将这些结论连起来,仿佛已经可以勾勒出沉迷短视频的连锁反应——人手几部电子产品,每台设备里N个消磨时间的APP,每天大量时间贡献给刺激好看的短视频,损耗着仅剩一点的专注力。而我们的孩子,就在用以秒为单位的专注力和记忆力,应对每节40分钟的课,和未来十几年的升学生涯。03算法背后危险的「兔子洞」如果短视频对孩子的大脑、专注力、记忆力的影响,是埋在冰山下,需要很久以后才能被察觉到,那么下面的这些影响,或许是更加快速、直接且致命性的——就像让孩子跳入一个特别定制的「兔子洞」,迷人而危险。2021年,有人匿名将一份叫做《Tiktok算法101》的内部文件提供给了《纽约时报》,揭示了这款世界上最成功的短视频APP是如何让人上瘾的。文件中直白地写道,为追求公司增加日活用户的终极目标,对提供给用户的视频内容流,它选择性地优化了两大密切相关的指标:留存率,即用户是否回访,以及「访问时长」——这款APP希望你停留得越久越好。如何做到?就是提供越来越多你爱看的,甚至那些你明知不该看,但内心依然想偷偷看的内容。这个算法里还有一个简略的视频评分公式,推荐系统会根据这个公式给所有视频打分,并将得分最高的视频反馈给用户。P点赞*V点赞+P评论*V评论+E播放时长*V播放时长+P播放*V播放。所以,我们的停留时长、点赞、评论信息,都可以将喜好暴露无遗,让算法精准捕获。曾有调查Tiktok算法的第三方组织人员说:「TikTok似乎在检测兴趣方面比任何其他平台都快,非常了解用户的欲望和兴趣」。《华尔街日报》曾经做了一个实验,他们在Tiktik创建了100多个机器人账户,给它们编程了不同的兴趣,但是没有用任何输入的字眼把兴趣透露出来,只是通过视频的暂停、播放动作来表达。他们发现,对于任何一个全新的账号,Tiktok提供的都是各种各样的热门的视频,没有特定主题。接下来,推荐的视频开始极力迎合用户喜好,甚至出现审查更少,甚至「令人不安」的内容。一些账户最终迷失在危险的「兔子洞」中。从 10 月初到 12 月初,TikTok 的算法为《华尔街日报》的机器人提供了超过 32000 个减肥视频,比如建议每天只吃300卡路里,用喝水代替正餐,或在暴饮暴食之后吃泻药。报告发布后,Tiktok官方表示已删除这些内容,不过《华尔街日报》的一篇报道中,依然有女孩在观看大量Tiktok减肥视频后患上厌食症,身体状况糟糕到了必须去医院治疗的程度。一个沉迷于此的女孩说:「这让你觉得,我不是在自我毁灭,这就是给我的东西」。■这篇报道读起来触目惊心,推荐家有女儿的朋友读一读有人说,Tiktok在揭示欲望方面,甚至比人们自己还厉害,「这款APP对内心的透视能力宛如X光」。Tiktok发言人说,允许用户通过点击「不感兴趣」来屏蔽某些内容,也会定期提醒用户休息。但问题是,一个拿着手机独自刷视频的孩子,大脑的自控力还没有发育到成熟的程度,当他看到一个个危险又迷人的内容时,真的会主动停下来?相信所有家长都对答案心知肚明。美国的一位算法专家说:「这种系统意味着观看时长才是重点。它的算法是为了让人上瘾,而不是给人们真正想要的东西。孩子每看一条视频,TikTok就会获得一点关于他的信息。几个小时内,它的算法就能测出他的音乐喜好、他的外形喜好、他是否抑郁、是否药物上瘾还有其他许多敏感信息。其中一些信息很可能会对他自己造成不利。可能被用来向他精准投放内容,或是让他更沉迷于这个平台」。由算法驱动的短视频信息流,如今已经不止是Tiktok和抖音专属,Youtube、国内几家视频网站都已经推出了类似的产品。在如此之强的上瘾机制之下,刷短视频的人只会越来越多,越来越低龄化。这让我想起,马斯克在2023年不同的两个场合中发出的警告:「我从来不用Tiktok。它的算法完全靠AI驱动,会让你一直盯着屏幕,我觉得AI在探究我的思想,这让我很不舒服」。「人工智能可能意味着人类的终结。这项技术会带来“生存风险”,因为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面对比自己更聪明的东西」。我们谁也无法预料到,未来的10年、20年这个世界会发展成什么样,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,过早被耗尽专注力和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,将很难胜任任何学习和工作。这将是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「生存之战」。本文参考文献如下:https://cn.nytimes.com/technology/20211210/tiktok-algorithm/https://www.ft.com/content/77d06d3e-2b9f-4d46-814f-da2646fea60chttps://www.nytimes.com/2022/12/14/business/tiktok-safety-teens-eating-disorders-self-harm.htmlhttps://www.forbes.com/sites/johnkoetsier/2020/01/18/digital-crack-cocaine-the-science-behind-tiktoks-success/?sh=698085e678behttps://medium.com/@jonathanmichaelson/this-is-your-brain-on-tiktok-8415583446eb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pii/S1053811921004134?via%3Dihu来源:本文授权转载自“谷雨星球”,邀你一起做内卷下的教育长期主义者编辑: 李嘉祺统 筹 : 刘洁终审:姜乃强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